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欢迎您!

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党支部开展年度课程思政分享活动

作者: 添加时间:2022年12月28日 点击:【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之一,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历来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几年来不仅建设了若干课程思政示范课,还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分享活动。12月底,英语专业教师党支部就开展了一次这样的活动,老师们纷纷讲述了自己在2022年教学工作中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与心得,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力争在新的一年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完善。

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华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商务英语笔译2》物流管理章节中的课程思政案例。首先,依托英语复合句汉英翻译的相关技巧,对我校校徽图案标识的文化释义进行了解读,随后进行汉英翻译练习,逐一点评译文存在的问题。在篇章练习中以京东为例,选取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包括“最后一公里”,碳足迹等重要概念的翻译练习,进行译文点评。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校校徽所蕴含的文化渊源以及催人奋进的精神,加深了个人归属感,更增强了爱校情感,同时增进对我国物流领域最新发展态势的了解,感受这个领域发展的无限潜力。

外语学院科研副院长任丽丽老师谈到了她在《基础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心得。这门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主要体现在补充阅读材料的选取上,教师尽量选择有中国特色的、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材料;写作前的讨论,教师也会安排学生讨论中国故事或中国话题。

支部书记刘建华老师分享了“形容词与副词的翻译”一节有关“中国人的精神”的课程思政案例。首先,带领学生观看17岁少年汪栎宬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精彩表现,督促学生向同龄人看齐,加强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青年精神;其次,研究其中的表达,引导学生们把刚刚学到的翻译技巧付诸于实践,培养学生们乐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指出其中的“inexpressibly”不可忽视,是理解和翻译“中国人的精神”的关键,提高学生们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作为译者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最后,用典型事例解释“inexpressibly”作为中国人的精神的一个必须因素的哲学原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及道家传统思想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英语系主任孙静波老师讲到,《跨文化交际》的第一单元作为本课程的开篇明义的章节,如何启发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入手,让学生在个体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思考,不但对课程有益,还会从发现身边的社会事件和现象中找到思政内容切入的自然和必然的融入之道。因此本单元结合的是当时冬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国上下举国见证了冬奥带给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的盛景,特别设计了冬奥上的“流量明星”——冰墩墩和雪融融,还有谷爱凌和苏翊鸣青年运动员的代表,启发学生用跨文化视角解读这些热门流量网红的背后的原因,从而认识到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系副主任唐棠老师认为中国智慧可以拥有多方位诠释,通过为学生引入最新的国际时事阅读,鼓励学习商务英语的同学学习商务背景、商务常识和商务术语的同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思考和思辨,运用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能量和策略,这也是领略、传递中国精神的途径之一。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组专业组)的翻译试题里出现了“贸易战”的内容,讲解此案例时教师融入了习主席提出的三大陷阱概念,紧扣时事政治主题的同时,将每个人关心的话题恰当引入,不仅不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会引起他们的热议和热情的课堂参与。

英语系副主任鲁曼俐老师分享的案例是《综合商务英语3》课程第一单元“For Whom the Bell Tolls?”,主要讲述的是人与环境的话题。教师结合话题,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气候变暖”、“碳足迹”、“碳中和”、“DDT的滥用”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及后代的影响,人类与公共资源使用的关系等问题,从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学习人与环境话题的相关热点英文词汇、重要英语句型、相关名人名言及篇章,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人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活动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和我们的后代至关重要的道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的“碳中和”、“减碳排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原理及必要性,对学生从心出发,从个人出发去努力实现祖国的碧水青山,持续发展做了良好的第一课。

支部组织委员左雁老师分享了《毕业论文与设计写作》中的一个课程思政案例。围绕简单的讨论主题“understanding and avoiding plagiarism”,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的学术诚信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学术诚信理念可以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心和有爱心的世界公民,要求学生:正确引用他人观点与学术成果,负责任地使用网络信息,保证学术信誉。

张娜老师以《商务英语听说》第一单元“展会准备”为例,融入蕴含思政元素的商务英语听说案例(如中国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视频),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观看和思考。课中,教师将思政案例有机融入单元教学内容,作为单元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和学习,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案例相关的问题(如开放合作的重要性)。课后,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布置2022年服贸会的文章和讨论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再次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感悟。

郝琳老师的案例来自于《中国文化概要》课程的 “中国传统节日”专题。通过“割股充饥”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充分了解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又可以叫“清明节”,为什么会有扫墓这些文化传统,介子推割股救重耳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也由此让他们对清明节甚至其他传统节日都充满了敬畏之心。因此,这门课就像一次文化之旅,让学生们重温典故,传承文化。

朱豆豆老师也谈了她在《运河文化探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案例。课堂设计上,充分将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如中国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艺术品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劳动与创造的结晶,那么,这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哪些困境?如何突破?我们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些都是在课堂上着重讨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意识到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困境,因此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此做出思考,并依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对策略。

张玲老师在《财经英语新闻编译》课程中,融入了“网红”李子柒和她的传统文化视频案例,选取了《纽约时报》知名记者TEJAL RAO的一篇题为《隔离时期的田园女神李子柒》的文章,带领学生精读了新闻篇章,了解国外媒体对于李子柒的解读。案例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不是一个强加的过程,也不是其他国家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的关注并探求的一个过程。中国文化的闪光点被发现之后,其吸引力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市场的数据也会直接的反映出来。让学生明白自己国家文化的精髓以及吸引力,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案例即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一课。

王茹老师在《营销英语》教学中会特别注意拓展更广泛的案例和数据,协助学生学习更全面的知识,同时强调商务活动中要守信和严谨。

党员老师们的分享异彩纷呈,每一个案例都闪烁着老师们的智慧和对育人事业的敬畏之心。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英语专业教师党支部的党员们深知,“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而课程思政就是党员们学习党的精神扎根党的事业的重要实践,必须持之以恒地思考探索,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