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欢迎您!

《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撰写规范与格式

作者: 添加时间:2015年09月14日 点击:【

 

《语言与文化研究》论文撰写规范与格式

 

1. 题目

 

英文题目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居中;中文题目用四号宋体字加粗居中,间距段前设为“5,段后为“10。(也可根据题目长短稍作调整)。题目中如果有书名要用斜体,中文题目中如果有书名要用书名号。英文题目中五个字母以上(含5个字母)的介词或连词也要大写。

 

2. 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标题下一行为作者姓名,小四号字,两个以上的作者空两格隔开,下一行括号内为单位名称、城市和邮编,五号字。

 

3. 摘要

 

中文论文只要中文摘要,英文论文只要英文摘要,中文摘要用五号宋体加粗居左加【】括号;摘要正文用五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下一行打【关键词】,用五号宋体加粗居左;关键词用五号宋体字,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英文摘要“Abstract” 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加粗居左加【】括号;摘要正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行距为固定值20磅。下一行打【Key Words, 用五号Time New Roman加粗居左,关键词两个单词之间用分号及一个空格隔开。

 

4. 正文格式

 

正文用五号字,行距为固定值20磅,各一级标题居中,一级标题为小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居左,缩进两个字符。其他正文用5号。

 

5. 文中参考文献标注方法

 

文中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处都必须标注参考文献,不要罗列其他无关的参考文献。

 

(1)文中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话叫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必须用引号标出,在引号后面采用(姓名,发表年代:所在确切页码)的标注方式

 

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模式固见产生的文化偏见是阻碍跨文化交际双方理解和造成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范捷平,2003132)

 

(2)文中用自己的话转述了原作者的内容或观点叫间接引语,在间接引语后采用(姓名,年代)的标注方式,间接引语不用引号。

 

例如:Richards1984)指出,进行教学大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大纲既定的目标,如果发现某些方面尚未达到,就要调整或完善课程的设置。进行教学大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大纲既定的目标,如果发现某些方面尚未达到,就要调整或完善课程的设置(Richards, 1984)。请注意:只要文中提到的作者,相关信息就要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反之,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作者,都要在文中的引用处用括号标注。即文中参考文献和文后参考文献须一一对应。

 

6.文后参考文献

 

论文须在正文后附参考文献,5号字体,注明文中所有引文的出处。内容和格式如下:

 

普通图书[序号]作者名.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1] Sinclair, J.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期刊:[序号]作者名. 文章名[J]. 杂志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号):文章起始页码.例如:

 

[3]李炳穆.理想的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的素质与形象[J].图书情报工作,2000(2)95-98.

 

请在每一文献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R],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D]

 

参考文献居中,先英后中。英文名字顺序为:姓,名的首字母缩写,如Richards, J. K.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标明序号。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实词首字母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首字母大写。网上下载的文献应注明相关网址。

 

更多参考文献种类和格式请点击参考文献格式一栏查询

 

7.文后附作者简介

 

内容和格式如下:张三(1976- ),女,xx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xxxEmailxxx邮寄地址:xxx 手机:xxx

 

温情提示:手机号码在正式出版时会删除,请不要因为有顾虑而不写手机号码,因为审稿后如果有问题需要作者修改,可以及时与您取得联系,以免耽误出版。

 

8. 基金项目

 

如果是基金项目请在括号里注明项目来源以及项目编号,格式如下: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9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JG37

 

                                                         《语言与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