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 |
论文题目(中文)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发表/出版时间 |
韩红 |
津巴布韦“梦想秀”艺术团在京演出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11-28 |
黄春燕 |
论《怦然心动》中的童眼存真 |
北方文学 |
2017-11-25 |
唐棠 |
我们做事的方式----解读电影《实习大叔》里的企业人文精神 |
文艺生活 |
2017-11-25 |
李华 |
孩童心中的“谷仓情结”——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的网》 |
参花 |
2017-11-25 |
唐棠 |
大义参天、至诚至信----解读电影《白银帝国》里的商业精神 |
青年文学家 |
2017-11-24 |
鲁曼俐 |
当火星人能听懂金星语——电影《偷听女人心》中的商业文化解读 |
青年文学家 |
2017-11-20 |
蒋春生 |
来自黑色伊甸园的茨瓦纳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11-14 |
唐棠 |
追随我所爱----从商业文化视角解读电影《乔布斯》里的精彩点滴 |
丝路视野 |
2017-11-10 |
李华 |
文学与电影中的坦普尔顿形象及性格对比分析 |
丝路视野 |
2017-11-05 |
郝琳 |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解读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外企文化价值观 |
小作家选刊 |
2017-11-05 |
郝琳 |
贪心不足蛇吞象- 解读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外企文化价值观 |
西江文艺 |
2017-11-04 |
韦美璇 |
胜者为王,愿赌服输——浅析电影《抢钱至尊》中的美国自由主义经济传统 |
青年文学家 |
2017-11-01 |
刘建华 |
儿童文学视角下对吉卜林“丛林法则”的解读 |
小作家选刊(教师版) |
2017-11-01 |
刘建华 |
何处是故乡——吉卜林在《丛林之书》中的身份追问 |
卷宗 |
2017-11-01 |
韩红 |
愿中坦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10-31 |
蒋春生 |
坦桑尼亚基础教育中女性关怀的缺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10-17 |
李华 |
爱的艺术盛宴——评电影《等爱的女人》 |
戏剧之家 |
2017-10-15 |
韩红 |
斯瓦希里语——东非一体化的助推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10-03 |
穆育枫 |
基于语料库文体学的《小王子》特色研究 |
青年文学家 |
2017-10-01 |
李华 |
窘境中的精神追求——分析电影《霍华德庄园》中伦纳德的三次行走意象 |
青年文学家 |
2017-09-20 |
韩红 |
管中窥豹,从五个斯瓦希里词汇看东非社会与文化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9-19 |
唐棠 |
黄粱一梦 人世沉浮---解读电影《股疯》里的中国股票文化 |
西江文艺 |
2017-09-18 |
张春颖 |
流行稍纵即逝 风格永存——浅析纪录片《香奈儿》中的品牌文化 |
西江文艺 |
2017-09-15 |
韩红 |
2017曼德拉国际日在北京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9-05 |
刘建华 |
《尸体》:斯蒂芬金笔下的童年现实 |
2017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
2017-09-01 |
穆育枫 |
从形式主义诗学看《小王子》的“陌生化”艺术效果 |
北方文学 |
2017-09-01 |
穆育枫 |
论电影《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的改编策略 |
文学教育 |
2017-09-01 |
樊娅楠 |
“西学东渐”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 |
出版广角 |
2017-08-30 |
路文军 |
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有效性的反思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2017-08-15 |
黄春燕 |
电影《怦然心动》——一部青少版的《傲慢与偏见》 |
传播力研究 |
2017-08-10 |
穆育枫 |
论《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中的艺术特色 |
北方文学 |
2017-08-01 |
穆育枫 |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中的成长主题 |
中国文艺家 |
2017-08-01 |
李华 |
跨文化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
高教学刊 |
2017-07-25 |
穆育枫 |
非洲智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7-19 |
韩红 |
我们是非洲人 |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5) |
2017-07-12 |
韩红 |
与狮为伍的“中国野人”——星巴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7-11 |
穆育枫 |
走进查加民俗村,体验非洲部族文化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6-27 |
穆育枫 |
微课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应用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2017-06-24 |
穆育枫 |
走访埃塞留学生,走进部族提格雷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6-13 |
韩红 |
大英“世界史”展览中的非洲展品——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三)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5-30 |
张春颖 |
《艾特熊和赛娜鼠》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主题 |
青年文学家 |
2017-05-20 |
李华 |
"天使“还是“蠢人”——电影《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的英意角色对比分析 |
青年文学家 |
2017-05-20 |
唐棠 |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
青年文学家 |
2017-05-15 |
穆育枫 |
从被误读者到误读者:论“另外两个”中的讽刺叙事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Public Health and Education |
2017-05-05 |
韩红 |
大英“世界史”展览中的非洲展品——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二)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5-03 |
鲁曼俐 |
电影《千年敬祈》中体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关系中的文化断层 |
求知导刊 |
2017-05-01 |
张春颖 |
电影《只要在一起》中的中法文化之异同 |
青年文学家 |
2017-04-30 |
鲁曼俐 |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
长江丛刊 |
2017-04-25 |
李海英 |
从《刮痧》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
北方文学 |
2017-04-25 |
唐棠 |
何处是故乡--解读电影《布鲁克林》里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
长江丛刊 |
2017-04-25 |
穆育枫 |
前景堪忧的马孔德木雕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4-19 |
韩红 |
大英“世界史”展览中的非洲展品——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一)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4-04 |
韩红 |
阿丁克拉符号——非洲文化瑰宝(二)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3-21 |
孙艳青 |
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及在我国面临的课题 |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
2017-03-15 |
路文军 |
基于《商英国标》的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
Education Eesearch Frontier |
2017-03-15 |
韩红 |
阿丁克拉符号——非洲文化瑰宝(一)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3-07 |
蒋春生 |
在华非洲留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secience |
2017-03-01 |
鲁曼俐 |
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
锋绘 |
2017-03-01 |
韩红 |
挺嘎挺嘎——人见人爱的非洲草根艺术(二)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2-21 |
李华 |
电影《电话情缘》的多元文化交际策略中的会话修补特征 |
长江丛刊 |
2017-02-15 |
韩红 |
挺嘎挺嘎——人见人爱的非洲草根艺术(一) |
人民日报海外版(非洲华侨周报) |
2017-02-07 |
刘建华 |
二元对立的消解——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和谐”观 |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 |
2017-01-31 |
张雪丹 |
《贵妇画像》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诠释:从小说到电影 |
短篇小说 |
2017-01-30 |
郝琳 |
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 --- 基于项目学习导向下的实践教学研究 |
中国市场 |
2017-01-21 |
李华 |
谈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研究对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作用 |
北方文学 |
2017-01-15 |
韦美璇 |
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冲突 |
鸭绿江(下半月版) |
2017-01-10 |
张雪丹 |
跨越时空的精神相遇---《时时刻刻》文本与电影的对比研究 |
短篇小说 |
2017-01-05 |
刘建华 |
《紫色》小说与电影中 父亲形象评析 |
文教资料 |
2017-01-05 |